【電影】盧安達飯店 (Hotel Rwanda)

因為Monday Blue,只好一直窩在圖書館看電影。
這部從高中歷史老師提到後就一直放在list中沒有看的電影,今天終於有機會拿來看看,
以下是盧安達大屠殺的事件介紹,節自維基百科:
背景
1890年到1918年時盧安達為德國的殖民地,1918年到1962年為比利時的殖民地。少數民族圖西族(約18%)始終統治著佔約80%左右人口的胡圖族。在比利時人離開後,政權交還給占多數人口的胡圖族。在1962年盧安達獨立後,政府也未妥善處理民族之間的對立問題。
在20多年的時間裡,盧安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。在大屠殺前的三年裡,國家控制的媒體甚至把圖西族人視同為國家的敵人,大力加以撻伐和煽動,引起圖西族人的恐懼和仇恨。一家受到黨政軍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廣播電台在大屠殺前九個月,宣傳對圖西族人的仇恨,甚至公開宣布須被處決的名單。
導火線
1994年4月6日,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·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·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吉佳利附近被擊落,兩位胡圖族總統均罹難,是誰擊落客機至今不明,有傳聞指出是圖西族遊擊隊,也有傳聞說是胡圖族激進份子,因不滿總統將與圖西族簽訂權利共用協議,而計畫了這件暗殺事件。
屠殺
屠殺從首都吉佳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;從4月6日到7月初的百餘天,共約有100萬人被屠殺,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,另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。
在7月時,盧安達愛國陣線RPF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安達首都吉佳利,擊敗胡圖人政府。共200多萬的胡圖人由於害怕遭到報復,便逃到鄰國蒲隆地、坦尚尼亞、烏干達和薩伊(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),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。
國際反應
由於美國此前在索馬利亞的干涉行動因當地勢力的頑強抵抗而失敗,還遭到了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,因此不想派軍介入此次衝突。英國則一向與美國共同進退。後來聯合國被迫說服其他國家伸援,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,嘗試收容難民,加拿大、以色列、荷蘭和愛爾蘭也陸續提供援助。紅十字會、無國界醫生等救援組織亦無懼炮火,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。
而電影盧安達飯店則是以此歷史事件為背景,描述主角–飯店經理保羅不顧個人生死安危,
冒險搶救了上千名無助難民的感人故事。
原本有點擔心一個人看會不會很可怕,畢竟故事背景是來自於真實故事的盧安達大屠殺,
然而這部片在屠殺的部分並不是很多,也遠不及驚悚片亂灑血的等級,
但畫面卻很寫實,緊張和恐懼的氣氛營造的很好,幾乎是皺著眉頭看完的,看完後心情很沉重。
其實胡圖族和圖西族並不算是兩個民族,他們留著相似的血緣、彼此生活在一起,通婚。然而在比利時殖民時期,刻意的以膚色和鼻子是否挺拔來區分兩個民族,才造成民族的分裂。
而在屠殺期間,地下媒體的刻意操弄,不斷地強調起民族的集體意識,使得原本並未顯現的意識對立瞬間引爆。
電影中有幾個令人揪心的橋段
例如當地的派駐記者拍到了屠殺畫面,保羅告訴他:『我很感謝你拍下了這些事實,能藉由電視在世界各地放送,相信會有更多人知道這件事,進而伸出援手救助!』然而記者卻面有愧色的說道:『不,並不會有更多人伸出援手的,他們只會坐在自己的電視機前,一邊喊著這真恐怖,然後一面安然的吃著他們自己的晚餐….』
又如當屠殺發生時,圖西族都將希望寄託在聯合國和其他國家的援助之上,然而在國家之間,除了利益以外,還有什麼會被重視呢?正如聯合國少校所說的一段話:『保羅啊!我對你很失望,因為你很笨!對於國際上的大國而言,你們是什麼呢?對我們而言。你又算什麼呢?你只不過是一個黑人而已,而且還是非洲地區的黑人,你連美國黑人都不是啊!』
真的覺得,這些事看起來多不真實,然而,它就在地球的另一端切切實實的發生著…
67019089d6526eb6c4328475df5882b4.jpg
左:演員Don Cheadle;右:保羅經理本尊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