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連結:https://www.ptt.cc/bbs/Gossiping/M.1506161976.A.D32.html
作者 ZMittermeyer (ZM)
看板 Gossiping
標題 Re: [轉錄] qollie-求職天眼通 決定將公司結束(一)
時間 Sat Sep 23 18:19:34 2017
決定要來寫一篇,為什麼會寫,是因為天眼通是一個很多人關心和支持的案例
但我從這篇天眼通的倒閉心得,發現整個團隊與許多廣大的鄉民,並沒有正確的心態
這種心態若不健全,對改善社會、增進總體福祉毫無幫助
本來,這只是一個個案,年輕人犯錯是正常,而且勇於落實,本該鼓勵
所以本文的目的並不是酸和苛責,而是具體分析錯誤在哪,以期天眼通這個團隊能看到,了解自己為什麼犯錯,期望可以幫助擺脫這種憤世嫉俗的無力心態
而為什麼要寫公開文章,也是希望可以公開幫助有志改革社會的青年能有所啟發
這樣以後若有人要做類似的事情,踩在別人屍體可以少犯錯一點,而並不是在酸或鞭屍
基於這個目的,就算是被人指責只會出一張嘴,還是該把本文公開出來
本文開始:【求職天眼通犯了哪些經典錯誤】
(1) 沒有洞察到資訊複雜的本質
求職天眼通以「平衡勞資職場資訊」為願景,但所謂「平衡資訊」的難度,遠比你想像複雜而困難,舉例來說,有一位勞方在A公司留言:「這間公司只有靠關係才能被升」「這間公司對員工很差」「老闆沒什麼實力」
很多人和求職天眼通並不理解,這並不叫「事實」,而僅僅是「主觀評論」,並不會起到平衡資訊的作用,對員工很差,那具體而言怎樣才叫差呢?老闆沒實力的具體指標是怎樣才叫沒實力?公司真的只有靠關係才能被升嗎?你怎麼知道?出處為何?是你自己的觀察還是內部員工的消息?如果以前是這樣,代表以後就一定會這樣嗎?
在天眼通產品的「完全開放式留言」中,會讓資訊變得混亂且難以辯證,團隊主張的解決方式是「資方可以自行上網澄清」,這個 solution 其實現實上並不會 work,原因很簡單,一般大眾的水準,本來就沒有把事情表述完整的能力,從來就沒有過。
最後只會非常混亂的情緒化吵成一團,愈搞愈亂愈情緒,完全無助釐清事實。
所以人類社會的糾紛,才需要法律產業鍊幫當事人釐清道理與邏輯,如果只想完全依靠大眾自己就能把事情講清楚,你身為第三方永遠不會得到充分的資訊。
而這種完全開放式的留言形式、匿名論壇的極致在哪,PTT和爆料公社已經做給你看了,現行社會的水準就大概只是這樣而已。有很多的爆料,但是真假莫辨,水準不齊,你原初的願景並不會得到解決。
那這個議題就如此絕望了嗎?其實也不是如此。產品關鍵犯的錯,其實只在於高估了大眾的水準,採取完全開放留言的資訊形式。Google為首的各種消費產品,其實在「大眾資訊揭露與互相評論」方面下了很多功夫,首先他們釐清整個事情的重點在哪裡,有條件地限制了使用者的選擇。
比如,Google在詢問你一家店的評價的時候,會一條條問你:
這家店可以用「安靜嗎」來形容嗎?
這家店是「在地人吃的」還是「觀光客吃的」?
諸如此類。
像這種有條件、有限制的詢問,相對於讓使用者全自由的評論,就能更加具體,也能具有跨域的可比性。以這個產品的例子來講,你可以加以限制一些具體的問題:
工時一週幾小時?
時薪多少?
你在職場上,一個月內,收到謾罵式的言語攻擊的次數是幾次?
這樣子的話,問題就能更具體,基於客觀與盡量科學的標準之下,資訊揭露才會有意義
然後依據 AppStore 的機制,當「數量不夠多不夠客觀」,還要先加以隱藏,等等
你會發現跟市面上的一些產品聽起來有點像吧,因為這就是徹底合理導向後的趨近結果。
最後衍生下來,你還可以將這些指標加權化,並且設計數學公式計算權重這就是 IMDB 等公司對電影進行的評分方式。最後當資訊評比夠科學,夠客觀,就會累積出權威。
這就是為什麼那麼研究機構、顧問公司都在「製作評比」。
你好像會聽起來愈來愈像社會科學,八卦主流的理工科常誤以為這些都是虛功
實際上,世界上的一切皆有道理,社會科學本來就是設計來解決人類的問題
「所有」的社科都是如此。
(2) 沒有深刻理解到本質是在經營社群網站,社群必須帶起「旋風的循環」
而天眼通這個系統,缺乏「循環」的動機
很多時候創業者會缺乏具體的想像,把東西做得很大,但是對於要怎麼讓它動起來運作則是完全不了解箇中原理
具體來說,台灣有數不清的百業,無窮無盡的公司,不是所有人都對所有公司有興趣。
我已經對非常多的產業有興趣,但我也只關心某幾十個公司而已。如此一來,一般大眾不會沒事就去上天眼通這個網站留言。會對這個產品產生使用動機,依照這個情境設計,通常不會發生在『好的時候』,而是發生在「遇到壞的體驗」的時候,而這些壞的體驗多而零散,若以PTT打比方,就是你開了一千個版,每個版都只有一篇文章。
不僅如前所說,容易在情緒化之下造成發洩的循環,資訊難以辨識真偽,而且這種零散的資訊,密度並不足以產生價值。要把「系統」帶起「循環」,你必須洞察到,你其實是在經營社群,必須有相關技能,或是找專家入伙,而不能就把它放著什麼都不幹。
(3) 台灣網路創業新手的經典錯誤:以大國案例為模範
天眼通在幾個訪談的時候,都隱約透露:我們是參考國外的什麼什麼匿名網站
千萬不要這樣,絕對不能抄襲中國、美國、日本這種人口大國的商業模式。
也不是什麼特別的原因,在大國裡,只要0.1%的人用你的東西,你就是巨富。
0.01%的人買你的單,你的公司就能生存。
但在台灣,你可能要紅到10%才有辦法,這是超級艱困的任務。
所以,網路創業,商業模式不要模仿大國。切記。
因為台灣的商業資訊,從中美日三國來的非常多,模仿他們會成為自然心理
因此有一堆人跨過好幾個世代,重複倒進這個坑,三思後行。
接著是 3-1,不要用募資當作商業模式。不為什麼,這很難永續,非常艱困。
(4) 台灣菁英有「對職場的典型想像過於扁平」的傾向
尤其有「工具專職化」自己的傾向,這個在團隊的文章裡,可以看出一點這種端倪
比如會透露出一種感覺:「我只要把技術產品做好就好」「為什麼社會這麼多奧客」
這樣是不行的,這是沒有徹底地把角色轉換過來,從今天開始,『客服』『法務』都是你要解決的問題,若你機制設計很容易引起特定傾向,還會變成主要處理問題
矽谷所有那些偉大技術公司,沒有一間是『只解決』技術的。
你看不到的地方努力更多
(5) 社運式思考者的誤區:
不要整天想用「倡議」與「道德」解決系統性問題
這是台灣最近幾年的趨勢,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演變,是我非常想挽救的形勢
因為倡議與道德攻擊,不會改變所有的人性,通常也不會解決系統性問題。
台灣的社運思考,常常是『扶老太太過馬路』,認為『扶一千個,就會激起示範作用』
讓世界變得更好。就算沒人理我,我也問心無愧了。
這叫『道德的自我沈迷』。
我想世界並不是這樣運作的,你必須徹底了解規則,然後找出攻略的節點才行。
如果真的想改變世界,就繼續加油思考。
結論
綜上所述,這也不是我的什麼特別洞見,團隊的失敗的原因,其實去找一個普通的顧問,他們都會講出和我類似的答案。心態上、維度上都有可以調整的地方,而且有點錯估挑選的議題難度,你所面臨的,其實是跨越國界,人類文明的共通議題,而並不是台灣的獨有現象,而團隊沒有成功的原因,也不是什麼勞不勞資不資
純粹就是產品本身沒有解決問題而已。若能夠解決世界的問題,就必定會有價值,我所謂的價值,就是 $$ 的意思,那讓你可以永續營運。
身為創業者,沒有解決問題,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,而無歸咎市場環境的道理,因為你今天的角色是創業者,而不是社會評論家。不過敢於行動,絕對值得鼓勵,你們一定收穫非常多,希望大家和有志於這個議題的人不要灰心,改良和精進一下,市場潛力還很大,台灣其實很缺企業家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