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概念
今天的開場白從一部 Michael Bierut 的訪談影片開始。Bierut 是知名大型設計公司 Pentagram(五角星設計)的設計師、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的評論家,同時也是管理學院設計和實務的講師。其較廣為人知的作品,是2016年希拉蕊競選美國總統的競選標誌設計。
在做功課的時候,意外發現工程師間非常愛用的通訊軟體 Slack,其新版的 Logo 也是由 Bierut 所操刀,詳見:https://www.pentagram.com/work/slack/story,裡頭提到新版本的 Logo,採用現代通訊軟體對話經常會看見的圓形氣泡與長型對話框構成,並由原本交錯的 11 個顏色,更換為 4 種,由原本不規則的#字形狀改為方形,較容易管理、放大及縮小。
影片中向我們介紹三種常見的 Logo 形式:
- Wordmark(文字商標):簽名、Fedex、Google 等
- Pictorial(圖示商標):蘋果電腦、Lacoste(鱷魚牌)
- Abstract Iconography(摘要式圖像):百事可樂、Nike 的勾勾
然而,有時候 Logo 是與產品本身形象相輔相成,一個 Logo 出現之後,被快速且大量地運用在商品之中,透過商品建立起口碑,從而使人將企業形象自動與 Logo 連結。
此外,還有一種更強大的形式,且同時包含前三種概念集成,那就是 Logo System(商標系統)。隨著科技的進步,Logo 不只是一張圖片,更可以透過動態、多樣化來展現其特色,例如 Google 知名的 Google Doodle,不僅僅是商標,更與節日和議題連結。
Bierut 對於希拉蕊的競選標誌設計也採用了同樣的概念,透過 H 字母與箭頭的結合,設計出最基本的形式,但色調和其中要述說的故事,可以自由地填入。於是這些符號成為了空的容器,不只是代表品牌本身,更是與受眾之間的一場對話。
作品賞析
作品賞析的回合欣賞了很多的 Logo,可惜的是有蠻多的故事我都已經知道了(超愛看網路廢文),所以獲得有限。又或者說,可能比起理解 Logo 隱藏的小彩蛋,更想知道要掌握什麼樣的基礎才能想出這些特別或雋永的 Logo 呢?還是說真的就像 Nike 一樣,可能只是設計師隨手捻來一個感覺而已?
在這邊筆記一些覺得有趣的點:
- 中油的資代表「資源委員會」,是戰時體制的組織,現已不存在
- IBM 的藍條紋與間隙是不等寬的,這是由於顏色帶來的視覺效果,藍色線條其實比較細
- NBC 的孔雀標誌於 1956 年啟用,正式宣告其彩色電視節目的時代來臨
- 百事可樂的小胖子,超級可愛的哈哈
- 說到 Google,其實更令我在意的是最近一次 Google 對於產品 icon 的修改,也就是用符號的方式去代表產品,不過推出後也是被大家罵翻了,因為覺得辨識度實在太低。尤其 icon 主要使用在 favicon 或是手機圖示,都是比較小的圖示,在快速查看的時候變得無法區分( 來源:不只用戶吐槽,Google 新圖示讓員工也吵翻天 )。
在之後看了來自法國的麥當勞招牌廣告,廣告招牌中沒有使用任何文字與 Logo,當品牌已經具有強烈的既定形象,文字或 Logo 就變得不那麼必要。反而可以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。
再來看了兩支影片:
- 5 個你沒發現錯誤的知名 Logo:包含
- 維基百科上的文字
- 7-11 的小寫 n
- 迪士尼 Logo 上的文字並不是來自於華特迪士尼的簽名
- 百事可樂的紅色區塊比藍色大(這算什麼錯誤?)
- Google 的 G 不符合設計的規範
- 【电影幕后故事】54 这只叫破喉咙的狮子究竟叫什么?揭秘好莱坞厂商logo背后的故事 在影片中可以了解每次看電影時會出現在片頭的各種片商、電影公司的 Logo 的歷史演進。
實作
本堂課的實作練習是做一個立體造型,主要為 12 * 12 * 12 的立方體,可以透過創意設計的方式令人想要往裡面看。
作品主要結構延伸至 Lesson 1 的螺旋方塊,並在其中放入一個鈴鐺球,因為一碰就會有聲音,自然就會很想往裡面看看到底是什麼東西。